教育思想大讨论简报
发布时间: 2015-04-28 浏览次数: 785

 

教育思想大讨论

 

 

4

 

教育思想大讨论秘书组编                   20141124

 

集思广益  凝心聚力 

——学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力量。我校在全国现有培养研究生的大学排名中仍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离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仍存在急需着力解决的系列问题,主要包括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研究生实验、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环节薄弱、科研环境和资源有待扩容、研究生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招生总体规模还需继续扩大等方面。学校高度重视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希望在研究生、导师、二级学院中广泛调研,引发热议,深入探讨,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113日,学校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研究生代表专题研讨会”,陈东辉副校长出席会议。会议围绕“基于质量为先、创新为本理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讨”的主题,就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开交流与讨论,主要包括学术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改革、二级学院相关工作职责、研究生导师的管理与考核等。

各二级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研究生及导师代表、研究生教学秘书、研究生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凝心聚力,会议取得了积极成果,就多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研究生教育对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切实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对我校加快建成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学校从200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已经获得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增列两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研究生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校生1130余名,导师400余名,初步建立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监督、评价体系,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生科研学术氛围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有力地推进了我校向高层次大学迈进的步伐。

研究生部王宇红教授指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目前有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包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试点等各个方面,都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校应该围绕办学定位,重视教育质量,继续坚持改革创新。

电气学院万衡教授表示,学校应该继续组织相关学科点,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对应行业产业需求,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结构,使我校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布局更为科学合理,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的增列,更应该抓住机会,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化工学院徐毅教授认为,我校的招生规模应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优秀生源等,注重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适当启动一定规模的博士层次的研究生培养。

机械学院林美琴老师表示,学校应该在开展联合培养办学方面,有更多创新,应该依托重点和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工作,同时对于研究生的毕业和授予学位要求应该体现分类指导原则。

会上,大家希望通过不断把握机遇,通过解决研究生教育中的困难和矛盾,以育人为中心,整合资源,发挥二级学院和研究生导师的培养主体作用,办出水平,形成研究生培养的自身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开展,学校各方面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认识逐步提高。与会人员围绕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针对目前在招生、培养和学位工作各环节中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展开了讨论和交流,尤其是会议邀请的10余名研究生代表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发表了较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机械学院2012级研究生李满同学认为,研究生导师的作用还要继续加强,尤其是在科研指导和提供配套科研环境方面,要更多给予学生更多的大力支持。他还表示,就业是检验我们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希望学校在研究生就业方面能多给予重视,包括毕业相关材料的提供、举行研究生专场招聘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等方面。

材料学院2013级研究生洪成杨同学认为,化工类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校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相对比较满意,但研究生毕业与授予学位的要求相比同类学校来说略显偏高。他希望学校能在学术沙龙与学术讲座的组织中,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

化工学院2013级研究生王艳辉表示,学校对于专业硕士的考核要求略显高,特别是专业实践与学术论文发表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专业硕士的培养与学术硕士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看不出明显的差异。另外在研究生奖助学金评比过程中,希望能给予专业硕士充分的考虑。

机械学院2012级研究生马皓同学和2013级研究生薛亮同学均认为,机械类硕士生和学校的要求可能略微有点距离,但不代表学生不喜欢学习,也不表示学生就差。希望学校在科研条件改善与科研氛围营造方面再多做一些工作,让学术活动的活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让学生可以在科研中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希望学校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

香料学院2012级研究生王二琴同学表示,学校的部分重大科研仪器存在老化严重和维修速度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进展,希望学校重视。

电气学院2013级研究生章立俊同学表示,2012级师兄们是我校第一批大规模招生进来的研究生,他们的培养质量高低会对后续几届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开好了头,势必会有好的促进作用。他希望学校在学术环境和科研氛围方面从长计议,不仅要看短期效果,还要看长期效应。

材料学院2012级研究生王永光同学表示,作为本校毕业的本科生,又继续在我校攻读硕士生,对学校有着深深的感情,对研究生的培养总体上是满意的,但希望学校在专硕和学硕的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区别。对于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形式的学术活动,他希望能更注重实效。

研究生部杨瑞君副教授代表研究生部将我校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的流程、教育管理的规范和我校首份教育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向与会代表作了概要说明。从上半年度的培养质量调查反馈中,可以看出在读研究生对于学校在导师评价考核与管理、科研环境改善、研究生实验、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奖助体系建设等方面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

与会导师和教务秘书代表也表示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生命线,学校应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的转变。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按照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坚持“质量为本、勇于创新、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的理念,不断推进创新教育,深化教育改革,鼓励学术与应用相结合,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能够有效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与会代表对于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制定、加强教改项目、课程和教材建设,充实研究生课程库、优化课程门类配置、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培养环节抽检、加强预答辩、学位论文考核和评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提高创新人才和卓越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化工学院徐毅教授表示,在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方面,要注意分类指导原则,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该更多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生更多要以应用型培养为主,同时对学生的科研成果也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城建学院程道来教授表示,学校应在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利用我校优势资源包括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研究生校内和校外实验、实践基地专业基地,同时在专业实践基地的管理方面积极摸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他表示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二级学院和导师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加强。

材料学院常程康教授表示,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科研环境的改善、科学氛围的营造、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应多鼓励跨学科、跨校和国际交流,多方位促进和保护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主观能动性,让一线老师和研究生导师的作用真正得以体现。

电气学院万衡教授表示,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应该加以深入研究,对于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作用和工作,要积极开展评价和考核,包括导师的科研指导工作、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学术论文指导工作等方面。

生态学院侯梅芳教授表示,学校在校企、校所、校际的联合培养方面,还应该深化改革,可以考虑层面较高的合作,诸如导师项目合作、联合指导学生、学科点建设合作、研究生招生合作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

经管学院翟玉明副教授表示,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体现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联动起来,同时要紧跟社会需求,让方案体现出多层次、多类型和科学性的特点。

通过充分交流,大家认为在新形势下我校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还需要继续创新和改革,需要持续探索和深入研讨,特别是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加以完善和改进。

据悉学校接下来将重点针对即将毕业的2012级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学位和就业相关工作的梳理,将推动各部门各学院切实解决研究生教育发展出现的问题。各学院领导和研究生导师代表一致表示将在硕士生导师管理与考核、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科研环境和条件改善、营造良好科研学术氛围、研究生就业工作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尽快拿出相应改进举措,从而更为有效地推进我校高水平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